2023-08-24 06:50:03 来源 : 少读红楼
贾元春。
她是开在初春的第一枝梅,她是融化冰雪的第一声脆响,她是屋檐最高处迎接的第一缕春风,她是开在贾府所有人心上的第一朵人间富贵花。
这是贾元春留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,不管是主子仆人,还是熟人陌生人,对她的第一评价,永远是,她的命真好。
(资料图)
提起她,妹妹贾探春是羡慕的:“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,大姐姐占了去。怨不得他福大,生日比别人就占先”;小厮兴儿是自豪的:“我们大姑娘不用说,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”;外人冷子兴是赞叹称奇的:“政老爹的长女,名元春,现因贤孝才德,选入宫作女史书了”。
可是,如同烙印一般刻在贾元春心上的苦与痛,那么多暗夜独处的无边的孤寂与荒凉,寂寞到浑身骨头因为寒冷而哆嗦的暗响都清晰可闻的惊惶无措,除了在唯一一次省亲的黑夜,向至亲的几个女眷略略倾诉一二外,她便只有在一个个细数晨昏的朝朝暮暮,独自一人含恨饮泣了。
她的痛苦近乎无人知晓,一如她的惨死。
遥想当年,才只十四五岁年纪的贾元春,身负贾府所有人的目光与希冀,柔柔弱弱进了深宫。自此之后,便一去难再见。展眼就是五六年的光阴,两千多个日日夜夜,寂处深宫的贾元春,恩宠是没有的,宫里寂寞思乡的日子,更是无比难熬的。更漏里的每一记声响,都是扎在孤苦无依的元春心上的一枚枚绣花针,她是被紧紧崩在木质圆弧上的一方绢,历经无数次的钻心之痛,她的心在无数个暗夜滴血。那一滴一滴血,最终凝结成绢面上的一株桃花红。
外人只知道去把玩,去欣赏那绢面上的花绣之美,在心里盘算着这花绣价值几何,没有人会在意她曾经在无数个黑夜经历的无数次针扎线穿之苦。
或许也包括,她的家人们。
小说第十六回,作者开文便写这一日贾政过生日,宁荣二府热闹非常,一听说“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特来降旨”,众人如临大敌,如同大祸临头,立即止了戏文,撤去酒席,摆香案,启中门跪接圣旨。
这之后,贾政奉旨入朝,贾母等人更是人心惶惶,仿佛是雷霆之劫灭门之祸已在眼前。
由小说这段描写,我们可以知道,彼时的贾元春在宫里是完全不得宠的。尽管她一入深宫,已是五六年的光景,但是毫无作为,毫无影响。作为娘家人的贾府,对于这个嫁入深宫多年的姑娘,或许早已失了指望,只希望她可以安稳生活在帝王家,无灾无殃,更不要给娘家贾府带来灾祸,便谢天谢地了。
所以,当宫里来了人,贾府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便是,坏了,元春在宫里惹出祸端了,要连累贾府了。
谁知世事难料,悲极生乐。原本他们以为早已失了指望的贾元春,竟在此时,给他们带来了被加封贤德妃的特大喜讯。
自此之后,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的贾府愈让人刮目相看。
这一回写贾府一团喜气的同时,作者有两处暗示性的笔墨描写,很容易被读者忽略。
一处是在交待完元春大喜之后,作者笔锋一转,开始大写秦钟病入膏肓,用意颇深;一处是贾政入宫谢恩,作者特意交待贾政的行踪是“如今老爷又往东宫里去了。”此处的交待,很容易被读者一带而过,作者一样用意颇深,它暗点了此次贾元春被封妃的真正原因——东宫。
一般认为东宫是太子居住之地,在小说里,东宫居住的人极大可能是老太妃,也就是贾元春封妃的真正力推者,也是贾府的大靠山之一。
不过,贾政作为外臣,径直去东宫见老太妃的可能性极小,因此,贾政此次去东宫,只能是去见太上皇。
由此,我们便可以大胆推测出贾元春寂处宫中数年才被封妃的真正原因,那就是,郁郁不得宠的贾元春,自请服侍老太妃,数年如一日,最后才由老太妃提议,得太上皇恩典,加封贤德妃。
由贾元春加封贤德妃,我们可以推测,贾元春的容貌一定是不得皇上喜欢的,因为贤德二字,类似于学生评语里的“尊敬老师、团结同学、热爱劳动”,这样的学生,在班级里,是任劳任怨懂事听话,却也是最不得老师喜欢的。
数年如一日,在深宫之中,尽心尽力服侍老太妃的贾元春,无疑是当得起贤德二字的。可是,贤德的元春,却注定走不到皇帝的心里去。
因此,在元宵佳节省亲,却夜里来夜里去的贾元春,一回到贾府,便哭个不住,不过短短数小时的省亲之旅,可怜的贾元春竟哭了整整六次,且她对深宫生活的主观认知一直是“那不得见人的去处。”
然而,彼时才只二十来岁的贾元春,对于自己被封妃之后的生活还是有所期待,有所憧憬的。所以,在安排点戏时,贾元春特意点了一出《乞巧》,私心不过是希望,自己也可以拥有杨贵妃一样的皇家爱情,却忘了,七月七日在长生殿,唐明皇和杨贵妃跪倒尘埃,双双盟誓,最后,杨贵妃仍然魂断马嵬坡。
贾元春被封妃之后,除了给贾府带来了一座大观园,以及表面上的光鲜之外,对于贾府并无实质帮助。而且,加封贤德妃之后的贾元春,在宫里,仍然不得宠。
小说第三十三回,写为了戏子琪官,来自忠顺亲王府的一个长史官,直接上门要人,且把身为贤德妃之父的贾政丝毫不放在眼里。一面是贾政陪笑起身,一面是长史官冷笑以对。更过分的是,小说第72回,宫里的夏太监直接派小太监到贾府敲诈勒索:
“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,如今竟短二百银子,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,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,这一两日就送来。”
贾琏因此气得直跺脚:“又是什么话?一年他们也搬够了。”
这说明,夏太监一年到头,对贾府的各种敲诈,早已是家常便饭。试想,如果贾元春在宫里得宠,夏太监敢如此放肆,横行无忌?巴结送银子还来不及呢。
小说第五十八回写老太妃薨了,对于身处宫里的贾元春的艰难处境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而自此之后,贾元春在宫里仍得以侥幸活下来,还得感谢其母舅王子腾。
小说第五十五回,作者通过贾探春之口,再次点明王子腾是此时贾府的最大依仗:“谁是我舅舅?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都检点。”这个九省都检点,就是统辖九省军事的最高长官,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军区负责人,是手握兵权的重要角色。
由此,在五十八回老太妃薨后,贾元春在深宫生活安稳,反而还要仰仗舅舅之力。这有点类似于影视剧里的年妃之于年羹尧。
不过,即使有舅舅外助之力,贾元春在宫里,仍免不了要面对深宫之中的明争暗斗。小说第72回,作者以王熙凤做的一个梦,来暗写此时的贾元春,因为失去了老太妃的帮衬,在深宫之中,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宫斗之中:
“一个人,虽然面善,却又不知名姓,找我说:娘娘打发他来,要一百疋锦。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,他说的又不是咱们的娘娘。我就不肯给他,他就来夺。正夺着,就醒了。”
前八十回里,自元妃省亲之后,作者对贾元春的描写,大多都是侧面描写,隐晦曲折,含而不露,因此,贾元春在宫里的真实生活情状,我们只有通过对宫里相关人物如老太妃夏太监等人的侧面描写,来猜测一二。
元妃省亲时,点了一出戏《乞巧》,脂批说“伏元妃之死”,我们据此可以推测,在八十回后,贾元春的结局应当是如杨贵妃一般被逼自缢身亡。小说第五回贾元春的《恨无常》曲中有词说“荡悠悠,把芳魂消耗”,也是暗示元春最后自缢而亡。
八十回回后的续书作者写元春的死因是“圣眷隆重,身体发福,未免举动费力。每日起居劳乏,时发痰疾”,真是焚琴煮鹤,唐突佳人,笔墨腌臜,实在是太过分了。
通过第五回的文字,续书作者应当是知道贾元春真正死因的,而续作却坚持这样给元春安排最后结局,不知是否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。
耐人寻味的是,在贾元春病逝前后,王子腾先是升了内阁大学士,奉旨进京,然后在第九十六回,距离元春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这王子腾竟然因“赶路劳乏,偶然感冒风寒,到了十里屯地方,延医调治。无奈这个地方没有名医,误用了药,一剂就死了。”一个堂堂朝廷内阁大学士,偶感风寒,竟被庸医一剂药就药死了,这样的死因,实在让人很难信服。
透过这些表面上的描写,我们可以据此推测,王子腾和贾元春应当都是站队太上皇、老太妃这边的人马,后来在新帝逐渐掌握实权的宫廷斗争中,一步步败下阵来,最终一个个被新帝处理了。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在失去王子腾这个最后的依仗之后,终至一败涂地。
作为宫廷斗争牺牲品的贾元春,在寂寞孤独艰难活了二十来岁后(二十年来辨是非),默默以死。她死亡的时间,我们可以一厢情愿地认为就是七夕这一天。
原本这一天,曾带给她无限憧憬与幻想,到头来,这一天带给她的却是无情的死亡。
她本是生于贾府的一朵人间富贵花,怎奈,花开有时,花落亦有时。
花开花落一场空。
作者:午梦堂主,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。
标签: